HISTORY

公司历程

1956

在广岛县创立和服店

松冈开始于在广岛县甲奴郡上下町(※现在的广岛县府中市)创立的一家和服店。府中市横跨广岛县和冈山县,被称为“备后地区”。战前,该地区作为“备后絣”的靛蓝染色絣(碎白道花纹面料)产地而闻名。创业后不久的1957年,现任代表取缔役(董事长)松冈典之出生。

1963

从卖家到制造者

在1970年代,随着成品服装需求增长,订单增加。到1980年,公司已发展到100人左右的规模。

1982

迈向产品制造的新天地

虽然服装产业在197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发展顺利,但进入1980年代,由于人力资源外流到服务业等行业,在缝制工厂工作的人数逐渐开始减少。员工的年龄越来越高龄化,从确保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公司意识到,要继续从事缝制业的话,唯一途径就是“走向海外”。因此,我们决定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韩国开始进行服装加工生产。在韩国工厂里,数千名员工整齐地排列而坐,繁忙地踩着缝纫机;而我们“备后”的工厂只有仅仅100人,两相比较,在规模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1990

下一个舞台——中国

在享受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狂欢之后的韩国,年轻的劳动力和日本一样,正在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我们感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舞台――中国,在中国进行制造。这一决定是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发生后中国处于不稳定的局势下做出的。我们获得了在浙江省平湖市投资一个650人的工厂的机会,并以合资的形式开始运营我们自己的工厂。这是一个挑战,我们有幸结识了很多人。

1991

首次实现年产一百万

我们的海外生产开始于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即“固守在日本即使我们能继续从事缝制业也没有未来”;产生于全新满足客户期待的愿望。怀着这样的愿望,以未被发掘的土地为目标,聚集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共创新事业。最终我们实现了100万件产品的生产,仅用一年时间就收回了我们的初始投资。

1998

完全关闭日本国内的工厂

从650人开始,三年后的1993年,中国工厂人员迅速扩大到3,000人。然而,工厂不仅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面料和纽扣等各种原材料必须先运到缝制厂,然后才能缝制,有必要为缝制业建立一条跨越海洋的供应链。因此,我们将中国作为主要的生产基地,并完全关闭了日本的工厂。

1999

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上市

中国的生产进展顺利,1999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B股市场成功上市。当时,在浙江省已经设立了很多工作服和休闲服的缝制工厂,所以我们用上市所得资金在上海的金山区设立了一个新的工厂。有许多的员工,许多的订单,当地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产业规模和城市建设令世界瞩目,中国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代。

2004

在中南半岛建设生产基地

为了分散生产基地的风险,公司于2004年在缅甸收购一家日资工厂,并开始了运营。2007年,在孟加拉国的达卡设立工厂,成为了当地首家日资服装制造商。此后,于2009年,与东丽株式会社合资,在孟加拉国的巴鲁卡设立了生产功能性内衣的专业工厂。后来,我们认为,在中南半岛的东部和西部都拥有生产基地可以更进一步地规避风险,所以我们于2015年在越南北部的河内设立了工厂,并于2018年,与“迅销有限公司”、“蝶理株式会社”、“东丽株式会社”一起四方合资,在印度尼西亚也设立了生产工厂。

2017

东证一部上市、缝制业首家

2017年12月,我们实现多年目标,成功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作为一个服装缝制公司能够成功上市史无前例,我公司能够成为这一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让我深深感到缝制事业任重而道远。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缝制事业的实际现状,直到现在还没有变得明朗。今后,我们要通过广泛且适当地披露公司的经营信息,并坚实地构建以合规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体系,不仅仅只是确保“缝制业的松冈”,而且要确保缝制业本身的“永久可持续性”。

2021

新增长、新跨越

展望后新冠病毒时代的复苏需求,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缝制工厂,即所谓的“制造厂”压倒性短缺的情况。为了切实有效地应对服装需求的复苏,根据2021年5月宣布的中期经营计划≪愿景2025≫,我们正在推进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具有高度成本竞争力的东盟国家等地区。 其中,我们在其高成长性值得期待的越南和孟加拉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此举将推动公司的产能扩张和供应链的进一步多元化,实现疫情后的新增长。

编织缝制行业的未来

不稳定的世界局势和大流行病,增加了全球供应链的风险。预计未来中国、东盟各国的缝制工厂数量将会减少。我们必须思考整个服装行业如何与这种风险共存,同时通过提高生产力等来吸收必然上涨的人工成本和固定成本。此外,在“可持续性发展”的呼吁下, “环境”和“人权”也要求企业追加相应的应对费用。我们将以东盟各国为中心, 均衡地拓展具有高度专业性和通用性的海外工厂,通过多元化的生产供应网,做到“客户需要时提供需要的产品和需要的数量”。